清華大學與臉書/哈佛合作研究疫情傳播 台北市民染疫機率最高
Facebook之前曾兩度發布新聞,宣布與台灣清華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合作,利用大數據進行新冠病毒防疫研究。這項由清華大學生資所助理教授張筱涵主導的跨國研究已有初步成果。分析數據發現,在縣市內移動的接觸傳染風險甚至高於跨縣市的遠距移動,建議在未來的五一連假,國人最好還是減少出門、避免群聚,遠遊近遊都不宜。
張筱涵也同步完成另一項口罩數學模型的研究,她十分贊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採用實名制來分配口罩的政策,認為有限制的購買讓更多人獲取口罩,有效降低了疫情擴散的風險。她也建議,如果要讓政策更有效,應確保70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者等高危險群優先取得足夠的口罩。
Facebook提供人群移動大數據
擁有2.5億活躍用戶的全球最大社群平台臉書早在今年1月底就發布新聞指出,與國立清華大學及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合作,提供大數據來進行新冠病毒傳播研究。這些數據包括以長寬各4.5公里為一方格,計算從一方格移動另一方格的人數。
張筱涵研究團隊在與臉書簽下資料使用協議後,從今年1月26日起接收去除個人化資訊的整合性數據展開研究。有別於許多疫情傳播研究採用人口數及地理距離來推估人潮流動,張筱涵團隊取得的是實際移動的數據,因此在推估未來疫情並協助政府制定管制策略時也更為準確。
台北市是國內感染風險最高縣市
清華大學與哈佛大學團隊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顯示,從人群接觸率推估,台灣感染新冠病毒機率最高的前五名城市依序是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基隆市與新竹市。此外,分析受到外縣市人口移動而導致感染風險提高的前五名城市依序是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新北市、新竹縣。
張筱涵解釋,大台北及大新竹地區平日就有許多外縣市通勤人口,名列榜上她並不意外;但看到人口數僅26萬,在國內各縣市中排名第18的嘉義市上榜則引起她的注意,她推測這可能是因嘉義市常住人口較少,更容易受到外縣市人口移動影響而增加風險所致。
疫情升高 人群仍趴趴走
張筱涵研究團隊也發現,整體來說,縣市內移動造成的感染衝擊其實高於跨縣市移動,這或許顛覆了一般人的認知,因移動距離的長短並非決定感染率最重要的因素,接觸的人數及時間才是關鍵,「在家附近群聚的感染風險可能不亞於去11個警報旅遊景點。」張筱涵表示,要降低感染機率最好的方式就是「能不出門就不要出門」。
張筱涵從臉書提供的大數據也看到了一個令她憂心的現象,那就是從疫情爆發迄今,儘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斷呼籲,但國人出門趴趴走的習慣並沒有顯著改變,她特別挑出過去2個多月來台北到宜蘭、台北到新北、彰化到台北的移動人次數據,「真的沒有減少,情人節周末及228連假還達到高峰。」她也將相關分析數據提供給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作為政府制訂管制措施的參考。
張筱涵也利用數學模型模擬戴口罩對群體感染率的影響。她表示,若能正確地使用口罩,口罩的覆蓋率愈高,群體的感染率就愈低。台灣目前的口罩產能及供給提升,口罩的日產能達到總人口的50%,相對於許多歐美國家的低口罩覆蓋率,台灣的確是疫情衝擊全球時相對安全的地區。
口罩應優先分配年長者
張筱涵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共同成立的博勞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計算生物學家沃比(Colin Worby)共同進行的研究顯示,如果大多數人都戴口罩,可減少群體中新冠病毒的感染率及死亡率,並延後疫情大爆發的時間或防止疫情大爆發。
這項研究也顯示,在口罩短缺時,比起平均地分配口罩,如果能將口罩優先分配給70歲以上的長者,及已經受到感染者,降低群體感染風險的效果更好。張筱涵認為,我國政府在疫情一開始時就徵用口罩工廠,進行管制及實名制分配,是非常好的做法;如果沒有管制,群眾在疫情爆發初期即搶購或囤積口罩,使多數口罩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就非常不利於疫情傳播的控制。
台灣學者參與跨國研究網絡
為了對抗新冠病毒疫情,美國等國際公衛、流行病學學者組成了「新冠肺炎人潮流動數據網絡」(Covid-19 Mobility Data Network),清華大學生資所助理教授張筱涵是國內唯一參與這個跨國學術網絡的學者。她也計畫將口罩有利疫情控制的研究成果透過網絡提供給其他國家參考。
張筱涵是清華校友,在取得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及生物科技所碩士學位後,負笈美國深造,取得哈佛大學個體與演化生物博士,並於哈佛公衛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以玉山青年學者身份獲聘回母校清華任教,並獲得科技部年輕學者哥倫布計畫的補助,專長基因體學、病原體演化及計算生物學。此研究的團隊成員包括研究助理張孟群及清華生資所研究生李育安。
作為研究人員,張筱涵特別感謝臉書提供了大量且即時的移動數據,讓觀察分析人們在疫情來襲時如何移動、接觸成為可能。她表示,這顯示臉書不只是人們溝通的橋樑,也善盡社會責任,讓大數據成為對抗疫情的利器。
(中時新聞網)
也許您會感興趣
其他人正在看
推薦閱讀
-
英房產投資說明會 18日登場
-
中國新視野-兩岸出口締佳績 2021經濟可期
-
半導體狂炒好幾輪 被散戶遺忘股票下波接棒
-
蔡與4強領導人 同登法雜誌封面
-
時代2020風雲人物 拜登賀錦麗登封面
-
台赴星機場採陰 免居家隔離
-
中天從體制外重生
-
萊豬叩關倒數 蕭美琴:吃了未產生任何健康問題
-
社論/放下疑中 啟動兩岸旅遊泡泡
-
我想回家!澳門學生連署 盼台澳兩地放緩入境隔離措施
-
美國3雪豹感染COVID-19 第6種確診動物
-
封殺中天 最高行火速駁回抗告
-
台灣自外疫情 美媒報導「好像身在未來」
科技熱門新聞
-
陸半導體材料 聚焦18家指標廠 - 產業.科技 - 工商時報
-
力推半導體國產替代 陸製造材料供應鏈跑起來 - 產業.科技 - 工商時報
-
卸下頂好招牌 首批家樂福改裝店將開幕 - 產業.科技 - 工商時報
-
台北電玩展南港開跑 崩壞 3rd x 福音戰士引排隊潮 - 科技
-
小米發表隔空充電技術 宣告真無線充電時代來臨 - 新聞 - 科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